看到对“孔乙己文学”的议论,一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,又不想做“低端劳动”,学历成了孔乙己“下不来的高台,脱不掉的长衫”,云云。
老胡认为,社会的首要任务不是帮助年轻人“端正对劳动的认识”,而是竭尽努力创造更多工作,尤其是创造更多年轻人喜欢干、收入又相对理想的工作,从根本上缓解就业之难。
因生活不如意而产生消极情绪,这很难免,改变这种情绪用不着教导。如果就是找不到预期的工作,生活自会扒掉年轻人心理上的“长衫”,教他们去干一件“劳动人民的工作”。生活是最好的老师,该放下架子时不放也得放。
问题在于我们发展了高等教育,社会投入巨大力量培养了各领域的学子,难道不就是要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质量,扩大它的总规模,把国家推向更高水平的繁荣吗?如果我们仅仅完成了教育,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工作岗位创造不出来,使得大量大学毕业生去做中学学历就绰绰有余的那些劳动,那意味着我们社会的大统筹出了问题。我不认为国家会推动这样的大学生就业方向,鼓励大学生洗碗工、大学生保洁员这样的“脱掉长衫”。
中国经济的潜力非常巨大,这个判断是真实的,它也应该有能力消化掉每年上千万大学毕业生。当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下沉,要去竞争“简单劳动”的岗位时,我认为是我们的经济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开掘。我相信,国家的努力方向是加大这样的开掘,然而有一些现实问题需要解决。
大家知道,中国的农业、制造业都发展得很好,凡是提供物质产品的东西,除了芯片等“卡脖子”的行业,中国都做得很棒。但是除了这些生产部门,经济的很大一块是服务业,而且越往前发展,格局越会是这样。但是到了服务业中,我们社会的一些自我限制就开始出现了。从事服务业的公司除了餐饮等最基础的行业,很多都面临政策不稳定,合规的标准有点模糊,搞新业态和新经营模式的风险过大,等等。中国的服务业亟待加入创新的动力,各种精神产品的创新尤其如此。为此要充分释放大家的想象力,大力压缩各种条条框框,给公司创新提供充分的挥洒空间。
现在非常强调要扩大消费,但是消费不光是衣食住行这些传统领域。休闲娱乐消费的空间需要进一步打开,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领域的消费都需要业态创新的拉动。如果这些领域都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产生的新需求,形成新的消费,不知道将有多少新的就业岗位涌现出来。
老胡去国内各个地方,问当地一年有多少游客,当地人士都会告诉我一年来了多少多少人。而我在国外问一个地方的旅游,经常得到的数字是有多少夜/人,也就是说,他们很在乎尽可能把客人留在当地,多住几个晚上。游客如果看一看景点就走了,消费的只是一张门票,最多搭上一顿饭。而住下来产生的消费链条就会截然不同。那么靠什么把游客留住呢?各地就要有各地的高招,绝招。
现在很多经营者都在求稳,不太敢创新冒险,发展经济缺少一股锐气和相互鼓舞的集体胆量。福建浙江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出国闯世界?因为那些地方形成了那样的氛围。村里的一两个年轻人出国了,就会有其他人效仿。上一辈那样做了,下一辈自然会跟上。我在国外一些唐人街上见到过成群的福建浙江年轻人,他们很多都没受过高等教育,有些只是初中毕业,就跟着亲戚朋友跑出去了,从打工开始,然后自己借钱开小店,逐渐小店开成大店,或者同时开两三个小店。华侨中的很多人就是这样成长起来,直到赚了大钱。福建浙江的这种文化在北方很多地方是不可思议的。
在中国内地创业同样需要闯荡精神,必须鼓励敢为天下先,鼓励弄潮,要让各种奇思妙想有地方释放,并转化为商业尝试。要推动中国的服务业打破旧有模式,开辟无数新领域,那样的话很多就业岗位自然就出现了,经济就有了更加强大的基层动力。说实话,现在出现了这样的政策动向,希望这个趋势会越来越强。服务业是扩大就业的深耕区,没有服务业的不断创新与繁荣,每年上千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就会是国家的大负担,而他们本来应是让社会更有朝气,更欣欣向荣的活水。
大学毕业生对考公考编的集体青睐是不该一年比一年重的,否则的话就是中国经济潜力释放不足的警示,中国经济确有无限潜力,但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将那些潜力释放出来,不断转化成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福祉。
最后我想说,科技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根本,但科技创新的基础又来自于日常各领域创新逻辑的积累效应,形成厚积薄发。科技创新是“内力”的结果,而培育更加强大的“内力”,就要认真消除每一个薄弱点,促进整个肌体的健壮。
胡锡进